• 1
  • 2
  • 3
  • 4
联系我们
  • 电话:0086-21-52289890    

    传真:021-52902210

    合作热线:13916343665

    电子邮箱:info@expo.cd

陈宜明
  • 点击数:15132
  • 产品类别: 世博展区 艺术馆
  • 产品描述:
  • 陈宜明 


    陈宜明 1950生于上海。1968年作为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与刘宇廉李斌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等享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所未有的画风和对人性的表现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铸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段华美篇章。

    伤痕美术

    《伤痕》

    陈宜明与刘宇廉李斌1978年合作的连环画《伤痕》,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他们合作的连环画《伤痕》 

    连环画《枫》

    《枫》与《张志新》,一扫建国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的虚假艺术模式,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其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令千百万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人为之动容。陈宜明、刘宇廉李斌20世纪70年代末的合作创作,是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铸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段华美篇章。

    1978年,《连环画报》邀请陈宜明、刘宇廉李斌一起创作《伤痕》,这是根据当年影响很大的卢新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表现文革中悲剧灾难的生活历史。1979年刊出后获得广泛好评。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一等奖。

    《枫》

    1979年他们又应邀合作连环画《枫》,描画一对恋人在文革中分属不同红卫兵派别,最终都成为牺牲品的悲剧故事。由于这组连环画真实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四人帮林彪的画像等,当时有主管领导人认为有宣传四人帮的嫌疑,刊载《枫》的《连环画报》一度被禁止发行,后放行并加印十万份。这组画引起很大的反响,据说有上百万的读者,和当时的伤痕文学同步,被媒体评论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在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上获一等奖。

    《张志新》

    鲜为人知的是,1979年陈宜明、刘宇廉李斌还创作过一组从未发表的连环画《张志新》。他们为此深入曾监禁张志新的沈阳一监狱进行调查写生,并了解到张志新遭到很多非人的待遇,听说因为不给水她还曾拿经血沾馒头吃,他们边写生边请模特拍摄,尝试用报道式的手法和政论式的文字来表现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但是画稿出来后上面说张志新已经宣传得够多了,不准刊登。

    画家访谈

    自由创作

    历史给伤痕美术的定位已经足够了,所以,我不太爱有事没事去谈论这个问题。文革后,中国文化 


    界出现类似伤痕文学”“伤痕美术这样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没有谁去刻意去为了表现伤痕而伤痕。我们搞伤痕美术时,也根本没有什么刻意的行为,而《连环画报》向我们约稿,我们也认为符合我们的身份,并且我们自己亲历了这段历史,所以才画的。至于美术乃至文化界怎么去评价和认识,那是后来的事情。当然,伤痕美术之所以给当时的美术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那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严格按照毛主席的文艺政策路线,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画,所以,显得很自然。

    激情幼稚

    因为当时我们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青年的朝气、活力都摆在那里的,所以,并不觉得那段经历很苦。只是返城后再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时,才发觉自己原来经历的是一场噩梦,但很多东西都已找不回来了。

    我一般不太愿意谈这段历史,在创作上,其实那个时候是很幼稚的。在此之前,受到美术教育也不是很正规,直到后来我进学校到老师至今,我反而是认为显得更成熟一点,离艺术更近一点。7879年虽然影响很大,可影响并不意味着就是我艺术的高峰期,我是比较客观的看这个问题。不过,现在与那时无法比拟的是,虽然当时技术上很幼稚,但创作的态度却很真诚。

    奖项

    1979年 第五届全国美展 金奖 

    《舍得一身剐》

    1980年 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作品展 金奖

    1981年 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银奖

    1984年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铜奖

    1989年 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大赛 银奖

    1991年 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 铜奖

    1994年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银奖

    2003年 中国第三届油画大展 优秀奖

    展事

    1990年 中国画家六人展

    1996年 赴欧洲诸国考察并在法国巴黎研修及举办个展

    1997年 孙中山与华侨美展

    1997年 中国油画学会肖像画大展

    1997年 庆祝香港回归全国美展 

    “能触动民族记忆的东西,永远都是有生命力的”

    历史无法假设。谁也不知道如果这套《张志新》能继《伤痕》和《枫》之后面世,在那段历史上将会留下怎样的一笔?回想起来,当知道不能发表的时候,李斌说“好像也没觉得怎么样。”以至于原作都送给了沈嘉蔚保存。对于他们来说,想表达的东西已经都在画里了,郁积在胸口的那口气,也就算吐了出去。连环画对于他们来讲,原本就不是本职工作。在《张志新》之后,他们三人的连环画创作组合也就解散了,此后三位作者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作为这套作品20多年的保存者,沈嘉蔚一直坚信“能触动民族记忆的东西,永远都是有生命力的。”他说,当时把这14幅画用纸包好,放进箱子里的时候,“我就相信这套东西总有一天能见天日。”对作者李斌来说,连环画《张志新》的命运,给他最大的触动是:画出来是最重要的。艺术家的生命很快消失,但作品会留下。他说:“26年前不能发表,今天就能。如果当时我们没有画,今天就什么也没有。有的事需要先做出来,再考虑其他。”

    中国美术馆已收藏这套《张志新》连环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4 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

地址:上海市恒丰路638号28楼  电话:021-52289890  传真:021-529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