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联系我们
  • 电话:0086-21-52289890    

    传真:021-52902210

    合作热线:13916343665

    电子邮箱:info@expo.cd

宋远平
  • 点击数:19917
  • 产品类别: 世博展区 艺术馆
  • 产品描述:
  • 宋远平,书法家,诗人,辞赋家,楹联家,资深策展人。书法作品多次在各级书法赛中获奖、入展,应邀参加中韩、中新(加坡)、大字书法国际邀请展(中国书协等联合主办)等展览。曾获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上海市国际文化艺术节先进个人、上海市首届书法艺术节先进个人。





    修身弘道铸书魂


    学习书法除了临习经典、消化融合、推陈出新三个必经之途,没有其它捷径。陈羲明先生曾言:“学习书法有两种目的,一种是为了把字写得好看;另一种是在把字写好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写出一种有个性有内涵的字,这就是书法。抱有第二种目的的习书者,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有他无我,二是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三是有我无他。达到第三个阶段,就可以游刃有余。”我学习书法逾三十载,沿着把字写好看,到把字写出内涵的路子一路前行,不畏艰辛,甘于寂寞,笔耕不辍,随着岁月的堆积和领悟的不断深入,渐有所悟,初具格局。

    早在还是一个懵懂少年之时,本人因意外地得到一册董其昌手书《宋词册》影印本,而产生了学习书法的兴趣。董其昌“天才俊逸”, 心学和禅学的哲学支撑,使其书画艺术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宋词册》堪称董其昌书法的代表作之一,用笔流畅俊逸,墨色淡雅洁净,章法空阔疏朗,意境虚和简静、空灵幽远,观之有清新脱俗、飘然若仙之感。正如不著脂粉而绚烂至极,清风过水而声如黄钟大吕。我一见此帖,即为之着迷,萌生动手书写的原始冲动!那时,我刚刚步入初中的校门,算是心智初开,但这一点冲动开启了我十年磨一剑的学书生涯。为了不招父母反对,我利用每日三餐回家吃饭的间隙,在水泥地板上蘸水写大字,既不浪费材料,又不耽搁学习。就这样,一本簿簿的《宋词册》伴随了我十年。期间,虽然我也练习《石门颂》、《勤礼碑》等书法范本,但是主要沉迷于董其昌和启功书法,两相整合,积累下来,书法作品就初步呈现出“馆阁体”面目。这种字体引领我进入书法圈。同时,连续多年无拘无束的“地书”经历,也磨炼了我敢于写擘窠大字的膂力和胆魄。

    出道不久,一位高人的提醒,让我的书法理念和取法方向带来了转折性的改变。这位高人就是时任永州市书协主席的罗峰林,罗先生是湖南有名的、得到全国很多书法大家肯定的书法家,继承醉素遗风,擅长狂草。他为人豪爽耿直,不拘细节,在一次活动中,直接对我说:“你的字里透出一股俗气,必须想法破俗,否则格调上不去。”原来,董书熟中有生,因生得秀,但一般初学者,大多得其皮毛,堕入流滑的圈套,因而得俗。这句话犹如一声棒喝,惊醒了梦中人,使我勒缰驻马,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林散之曾言“俗不可医”,可见俗症之顽固。俗之表现,主要在随手挥笔的惯性思维。根源不在手,其根在心,在书写理念。所以医俗必先医心,要从改变理念开始。而理念的改变,是人类世界最难改造的部分。改造书法理念,必须标本兼治,内外兼修,要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博览群书,加深学养;二是修练品行,增长阅历;三是深研理论,见微知著;四是忘却旧体,重新择帖。核心为“金石气”和“屋漏痕”,良药为魏晋以前书。为了医“俗”,我开始大量临习大篆、汉隶、魏碑,减缓运笔速度,以追求线条的涩感,从二王行书中寻找韵味笔意,从颜鲁公行书中寻找厚重雄浑,也从米襄阳行书中寻找劲利挺拔。还扩大到民间书法,明清书法,当代书法,甚至现代书法。十年过去,又一个十年,我不停地更换着书法的格调,从狂放,到内敛,又从内敛,到狂放,像一个在书法线条上流浪的远行者,不倦地写着,写着。

    大约六、七年前,年纪“奔四”的我辞别湖南的父老兄弟,到上海松江投靠妻儿,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远方的平安港湾”。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最初写字由明代松江人董其昌缘起,现在却来到董其昌的家乡从事着与书法相关的工作。在海纳百川的松江,从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到松江区文联,到松江区文化馆,我完成了“身份证”的改变。几年来,为了谋生,我主要是积极投入到松江的文化发展大潮中,安心发挥着螺丝钉的作用,并努力为松江创建“中国书法名城”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又完全沉浸、畅游在自己爱好的艺术海洋。我觉得,书法的技巧是形而下的事情,而内涵才是书法的本质,有内涵的书法,才能上升为道。这个道,对于当今书法艺术的出路来说,在于创新。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而真正的创新,不是重复,而是立足传统基础上在审美领域的开拓延伸。“书法以点画为形质”,从点画里面折射出来的光芒,不应该只是哪家哪派,也不是笔笔有没有出处,关键看是否流露出中华文化几千年形成的精神内涵,所以我认为:有人提倡艺术要师古人,师造化,这没有错,但还远远不够,师古人师的是人文精神,而不是华而不实的皮毛,所以还应该加上一条:“艺术的终极目标是接通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血脉,这样的作品,才能超越时代,汇入历史长河。”所以我坚持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途径来抵达我心中的书法之道。


    宋远平于铜仁书画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4 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

地址:上海市恒丰路638号28楼  电话:021-52289890  传真:021-52902210